全国免费服务热线 0760-22222222
网站首页 -2.jpg

关于我们

1.jpg 
  宁波市鹏盛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位于美丽的海滨城市,专门从事燃气设备研发和生产。本公司生产的零压损全通径智能控制球阀,采用楔形导向模式设计。覆盖DN25-DN200系列,由电池驱动,在0.8MPa压力下可靠开启及2秒内快速关闭。 公司开发的IC卡控制系统,采用动态逻辑和动态数据加密技术,确保数据的安全可靠。 公司开发的集中抄表系统和无线远传控......

新闻中心

  • 鹏盛科技欢迎您
    鹏盛科技欢迎您
    鹏盛科技欢迎您!
  • 国际供应宽松 中国天然气市场2018如何走?
    国际供应宽松 中国天然气市场2018如何走?
        尽管处在传统消费淡季,7月的中国天然气市场却并不平淡:亚洲进口LNG价格已飙涨至10-11美元/百万英热单位,国内部分地区管道气开始出现紧张,工厂与接收站LNG报价普遍涨至4500元/吨以上。去年的“气荒”言犹在耳,今年的“淡季不淡”令业内人士又一次绷紧了神经。
     
        快速增长的中国天然气市场也受到了全球的高度关注,“2017-2023年间,中国将贡献全球天然气消费增长的37%,高于任何其他国家。”国际能源署相关负责人表示。
     
        值得关注的是,在以美国为主的天然气出口国强劲的出口能力提升带动下,预计到2023年全球天然气市场都将维持供大于求的宽松格局。
     
        在国际天然气供应维持宽松的局面下,今年我国天然气供求格局又会如何呢?
     
        中石油天然气销售东部公司副总经理王多宏表示,去年冬季的供应紧张是多种因素叠加造成的结果,包括中亚气源供应的不稳定性,以及大规模增加的煤改气需求等。今年,中石油早在夏季之前就已经在为供应做准备,包括与中亚气源方的沟通,加大自产能力的挖潜,如推进塔里木等重要气田的增产等,准备工作已经做在了前面。
     
        中海石油气电集团副总经理金淑萍表示,尽管从上半年开始就呈现出需求“淡季不淡”的局面,但今年国内市场的情况与去年相比有较大不同。一方面,国家层面对天然气供需格局高度重视,煤改气政策更加有针对性,比如在天然气供应上要求先保“2+26城市”,在这些重点城市中又要优先保去年已经煤改气的用户,这样的政策令上游企业有了一个软着陆的平台。另一方面,上游企业今年很早就开始布局供应保障工作,如中海油在LNG国际资源储备方面已经有了充足保障,去年全国进口了大约3800万吨LNG,今年预计能达到5000万吨,其中中海油要占50%以上。此外,中海油也在推动采用全新的罐式集装箱模式来实现南气北运,保障河北、山东等地区的供应。
     
        上海燃气集团董事长王者洪则认为,去年煤改气带来的需求大幅增长并不可持续,因为国内现有的产供储销体系尚不能完全支撑北方地区的采暖需求,这种需求增长在未来2-3年内会趋缓。他说,为了应对未来天然气供应方面的不确定性,地方燃气企业也在加快资源保障和储备能力建设,上海计划继续扩大洋山和五号沟接收站的储气设施规模,同时也参与了地下储气库的投资建设。
     
        目前,我国天然气进口依存度已接近40%,由此带来的供应不稳定和价格风险,仍是悬在国内上游供应商头顶的难题。
     
        “基础设施建设很难在短时间内见成效,在基础设施能力没有显著提升的情况下,即便国际市场供大于求,中国的需求增长以及采购环节的挑战仍会给国内市场带来限制。”金淑萍说,“目前中海油在沿海有30个储罐,未来如果能达到100个以上,我们对国际市场价格就会有更高的掌控权。”
     
        在基础设施建设难以一蹴而就的情况下,如何充分利用好现有设施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已成为上游供应商的核心关注点,其中最受关注的是LNG接收站的第三方开放。
     
        金淑萍表示,中海油非常愿意引入更多的市场主体进入上游采购环节,让市场充分活跃起来。在今年5月于上海召开的天然气产供储销体系建设沟通会上,中海油已经明确表示,旗下LNG接收站将在今年对外开放。目前气电集团与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已经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讨论,将会有序地推动部分中海油接收站窗口期在交易中心平台进行公开交易。据了解,接收站窗口期交易将允许大企业单独购买窗口期,也可由多个企业组成联合体共同进口一船货。
     
        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董事长兼总经理李健表示,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较大,时间较长,只有通过有效的利用,才能吸引更多的社会投资者参与到基础设施建设中来,共同推动天然气行业的健康发展。
  • 2017年全球一次能源消费强劲增长 天然气成为最大来源
    2017年全球一次能源消费强劲增长 天然气成为最大来源
        《2018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近日在京发布。BP集团首席经济学家表示,全球能源市场在过去一年里概括表现为“前进两步,后退一步”。
     
      他表示,过去一年,全球能源消费的80%源于发展中国家。仅中国能源消费增长就超过3%。从全球能源结构看,“前进两步”的主要表现为一次能源消费的增量约60%来自天然气和可再生能源,天然气成为消费增长最多的一次能源,可再生能源中,风能和太阳能消费量大增;“后退一步”主要表现为煤炭消费自2013年以来首次出现增长。就中国能源消费增长表现来看,中国能源消费增长的提速主要在于能源密集型行业产出的回弹,特别是铁、粗钢、有色金属行业。尽管如此,2017年度中国能源消费增速仍明显低于过去十年的平均水平,能源强度下降速度是全球平均水平的两倍,也可谓前进两步,后退一步。
     
      《2018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显示,2017年全球一次能源消费强劲增长,约增2.2%,高于2016年的1.2%,为2013年以来最快增长,主要由天然气和可再生能源引领,煤炭在能源结构中的占比持续下滑。全球石油消费增长1.8%,主要集中在中国和美国;石油产量增加60万桶/日,低于历史平均水平。天然气消费增长960亿立方米,上升3%,是2010年以来的最快增速。消费主要集中在中国和欧洲,美国天然气消费下降1.2%,约为110亿立方米;全球天然气产量增加1310亿立方米,上升4%,约为十年平均值的两倍。俄罗斯产量增长最多。天然气贸易量增长630亿立方米,上升6.2%。天然气出口量增长主要集中在澳大利亚和美国的液化气和俄罗斯的管道燃气。煤炭的消费增长2500万吨油当量,上升1%,是2013年以来的首次增长。煤炭的消费增长主要集中在印度。中国的煤炭消费在连续三年下降后出现小幅反弹。煤炭在全球一次能源消费中占比下降27.6%,为2004年以来最低水平。2017年全球煤炭生产量增长1.05亿吨油当量,上升3.2%,为2011年以来最快增长。全球核电增长1.1%。而在关键能源材料方面,钴产量年均增长仅为0.9%,锂产量同期年均增长6.8%。2017年,钴价格增长一倍,碳酸锂价格增长37%。
     
      BP首席执行官戴德立表示,在2017年以前全球能源消费所产生的碳排放已经连续三年几乎没有增长,这主要归功于能源消费增长受能源效率提升影响而放缓和能源结构受可再生能源快速增长与煤炭消费持续下滑推动而得到优化。而2017年,全球能源低碳转型在一定程度上受挫,由于能源效率的提升速度放缓和煤炭消费四年来首次增长,能源消费的增速和所产生的的碳排放均出现增长。近年来,能源转型方面的出色表现也得益于一些短期的周期性因素,特别是在中国。可再生能源再次呈现强劲的增长势头。受中国大规模工业及住宅煤改气项目推动,天然气成为消费增长最多的能源,但煤电占比与1998年持平,非化石燃料发电仍然占比很低。在影响能源行业的短期因素中,美国致密油的快速增长表明,油价近期是强劲势头难以为继。全球液化天然气供应继续突增把资源引向全球,区域天然气市场之间联系加强。资源可获得性的提升和全球化市场加速形成将延长天然气需求。